第七章午门争辩

豆豆一笑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歪歪文学 www.yywx.net,最快更新小字阿狸最新章节!

    阿狸与胡善祥孙宛儿被紫萱带到一处僻静院落,名字叫作芳华苑,居于御花园东南角。院落不大,倒也整洁干净,紫萱将她们分别指引了房间,又指了几名侍女内侍。阿狸与阿青被带到东边几间房内,胡孙二人居于西厢。一时几人稍事梳洗休息,便被紫萱请入大堂之内,言说奉旨对三人进行教导,以后会学习各种礼仪规矩。胡孙二人在太子宫中许久,自然深谙此道,也不多说,只静静听紫萱讲说。那阿狸心中叫苦,听得紫萱喋喋不休,不一会儿便觉枯燥起来,前日又没有好好睡觉,便时不时有些发困,紫萱每每见她打盹,便停下不言,直到阿青在身后轻扯衣衫,阿狸惊醒,紫萱方才继续下去。

    如此一日过去,阿狸便觉枯燥,对阿青抱怨道:“早知如此,不如就呆在南京不过来了,在那里虽然怕了些,也省得受这些精神折磨。”又问阿青朱高燨缘何不来,阿青只摇头不知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紫萱又是一番教导,阿狸便有些崩溃,对着胡孙二人苦着一张脸,胡孙二人是自小便养成习惯,是以习以为常,见阿狸不耐,二人觉得好笑却不敢说些什么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休息了,阿狸没什么心情吃饭,略进食了些便回房间歪着,思想如何摆脱眼前困境。忽见阿松进来,她大喜道:“你可是来带我出去的?”

    阿松笑着道:“派倒是四殿下派来的,只是姑娘怕是一时出不去呢。早上四殿下让阿绣来接姑娘,却被紫萱姑姑拦下,说是学习女诫,暂时不能出去,殿下只得作罢。殿下心里挂念姑娘,此时在院门外徘徊,着小的进来看看姑娘可好。”

    阿狸闻言大为沮丧,道:“还以为他能救我出去,看来是枉然了。”忽然计上心来,对阿松笑道:“你且把你外衣脱了来给我。”阿松不解道:“作什么呢?”阿狸笑道:“我扮作你的模样出去,你在这里委曲下。”又叫过阿青,嘱咐几句,阿青笑着答应,阿松却是不敢多言,只得将衣服换下给了阿狸,任由她二人摆布。

    阿狸当下扮作阿松的样子,贼兮兮地从房中出来,低下头快步离开芳华苑,方出院门,就看见朱高燨与扶风在不远处树下站立,忙一溜烟地奔过去。朱高燨微怔一下,马上认出她来,惊喜道:“怎么这么个模样出来?”随即猜到十有八九是偷跑出来。

    果然听阿狸笑道:“光明正大地出不来,只好装成是阿松的模样混出来。”又埋怨道:“为何昨日不见你来?害我受了一日罪。”朱高燨解释道:“昨天父皇心情不佳,朝中大臣尽在那里争吵,我与阿基只好陪着父皇直到深夜,见夜深了便不去打扰你。今日宫中女官却又不放你出来,我想着你在里面闷得难受,也只能站在门外一同陪你。”

    阿狸不满意道:“那么也要着人给我送个信息才是。”又不解道:“那些官员们又在抗议些什么呢?看来当皇帝也是有许多无奈,动不动地就被人抗议。”朱高燨道:“还是为迁都之事争个不休。父皇令他们跪在午门外,两帮派进行辩论,看看到底是迁都北京好还是迁回南京好。从昨日争到现在,还没个结论。”

    阿狸心中大奇道:“跪在午门辩论?这倒是个什么样的情景呢?”她一拉朱高燨,喜道:“我们去午门看看去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忙道:“那个地方你哪里能去?让人瞧见了反而不好。”阿狸只是想一探究竟,便道:“带我去看看嘛,我只看一眼,好嘛?人家没有见过那么样的阵仗,你只带我远远地看看,啊?好吧?”

    她软磨硬泡,百般央求,朱高燨被她缠不过,只得答允,又见她穿着阿松的衣服,心想着就作个小长随跟着他去午门处走上一圈便回来,也未尝不可,便叮嘱她不可多言多动,只跟在他身后,看上一眼便回来等等。阿狸一心想去看热闹,只管点头。

    朱高燨便带着扶风阿狸慢慢往午门走。原来这午门三面都是高大城墙,朱高燨带着二人上得城楼,城楼上立着许多侍卫。阿狸从城楼往下望去,只见威严的午门广场,并排跪着许百十名官员,分左右两派,在那里你言我语,唇枪舌战。声音已有些嘶哑,但各个仍是怒目横眉地争执不下,互不相让。

    阿狸咦了声,道:“这些个官员,是跪了一日一夜么?”朱高燨道:“从昨日正午直到今日正午,可不是整整一日一夜了。”阿狸笑道:“他们平日吃些什么呢?十几个时辰了,还这般中气十足。”

    旁边扶风道:“他们昨日争了一个下午,没有个胜负,皇上陛下便令他们彻夜跪在午门,等来日再辩。这些官员倒也听话,原地休息,倒各安其事。谁想今日一早又恢复元气来,继续辩论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笑道:“他们争吵自然是让皇上看来着,皇上休息去,他们又何必浪费精力体力?不如养精蓄锐,留待今日再战。”

    阿狸啧道:“他们的膝盖不痛么?”扶风道:“痛是痛的,不过这些官员久在官场,自有法子解决去。”阿狸笑道:“难道他们也用跪得容易么?”扶风奇道:“跪得容易?那是什么?”阿狸却也不解释,只斜了扶风一眼,笑道:“你家殿下宅心仁厚,那个东西你是不需要的。”忽想到姚广孝此时去往南京,莫不是与此事有关?这一大群朝臣连日跪在硬梆梆的石头地上,怕他那个老骨头吃不消的,不如早早躲了去,真真是个老狐狸。

    忽听得旁边脚步声响,朱高燨转过头去,只见大批人簇拥着朱棣往这个方向而来,朱棣身边跟着朱瞻基与夏元吉。朱高燨心中一慌,躲避已然不及,又恐阿狸被人瞧到,只得将她挡在身后,自己躬身道:“父皇。”

    那朱棣用过午膳后,略加休息,想起那些朝臣仍在午门外,便带人来到城楼之上,欲再看他们争辩。刚上来,看到朱高燨立在那里,便道:“燨儿怎么在这里?”

    朱高燨忙道:“左右无事,便上城楼来看看风景,不想父皇也过来了。”

    有内侍搬过龙椅来,朱棣便在正中坐下来,招手让朱高燨来到身边,指着一边群臣道:“这帮朝中重臣,简直是庸馕饭袋,不过一个迁都之事,他们都议了一日来,却仍是无果,依然在那里废话连篇,吵个不休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望望城楼下面,那些文武大臣已然看到朱棣过来,一个个地抖起精神来,声音比方才大了许多。朱高燨见状笑道:“初时他们是本着问题而争辩,历经一日,哪里还是为了迁不迁都争辩,现在分明是为辩而辩,早已不是当初的目的了。”他略侧下身子,挡住朱棣的视线,以免看到阿狸。

    朱棣闻听朱高燨的话,心中一动,下面那些个大臣可不是已是为辩为辩了么?两派相争,不为朝廷解决问题,却是你争我斗的,这般面红耳赤,就是看哪一派能最终取得胜利,这与他的初衷实在是大相径庭。想到此他不禁心中大怒,站起身来,朝下边喝道:“你们这些人,可有什么结论没有?”

    却见一人从队伍中爬出来,想是跪得久了,行动很是缓慢,他爬到城楼下面,朝上叩头道:“陛下,臣萧仪与一众言官认为我大明龙脉,俱在江南,今日吾辈舍金陵而依附北地,引得上天震怒。三大殿一夜焚烬,便是警示世人。臣等请陛下遵天命,暂缓营建北京,迁都回南地。”

    他话音未了,便又有一人也跪出队列,朱高燨认出是礼部尚书吕震。只听他大声道:“陛下,且莫听萧仪胡言。当初迁都之时,这些言官并没有这般坚决反对,只道还好还好,模棱两可。怎么如今方才迁过来不足数月,他们却又借大殿失火妖言惑众,如此左右摇摆,蛊惑人心,只会乱我朝纲,陛下万不可轻易信之。”

    听那萧仪怒道:“朝中便是有你们这般小人,不畏天变,整日鼓动陛下北迁北巡,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以致民怨积重,上达天听。上天才以火灾警示,尔等还是这般冥顽不灵,难道还要上天再施以重手,方能清醒不成?”

    吕震亦反唇相讥道:“定都北京乃国家大计,用以抵御蒙古流寇,以保我家国平安,你们这些书生每日只知之乎者也,用些书本之言来呈口舍之能,真正治理国家,你们又懂得了什么?”

    两人又在下面争得面红耳赤,朱棣听得还是一腔老调子,便生厌烦,喝道:“这些朕听得也烦了,你们就不能换些新的说法来么?”

    萧仪又叩头道:“自从营建北京,历经十几年,工程浩大,消耗巨资,民以百万之人,终年服役,以致田地荒芜,多有民不聊生者。臣等垦请陛下停止一切工程,休养生息。且南京乃高皇帝所选之都,历经三朝,实乃我大明福地所在。今陛下当顺应天意民心,迁回南京为上策。”

    却听朱棣阴森森道:“南京便是福地,也保佑不了建文小儿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在场之人无不浑身一凛。朱棣与建文皇帝朱允文炆之间已有二十多年的嫌隙,当初朱元璋将皇位传于皇长孙朱允炆,朱棣便甚是不服,但还是奉诏回到封地北京驻守。后来建文帝与心腹大臣齐泰、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制削藩,废周王为庶人,拘囚代王齐王,逼迫湘王自焚而死,一时诸藩王人人自危。待建文皇帝准备收拾燕王朱棣之时,遭到朱棣的反抗。朱棣本有夺位之心,在姚广孝的怂恿之下,高举“清君侧、靖国难”的旗帜,发动靖难之役,历时四年,夺取南京,建文帝朱允炆见大势已去,遂在宫中放火,其皇后死于火中,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,众说纷纭,多说他由地道出宫,落发为僧,云游天下。朱棣登基后,大肆杀戮建文帝亲信大臣,齐泰黄子澄等被整族灭掉,凡不肯降服之人皆被杀。最惨的就是方孝孺诛十族惨案,方孝孺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,九族全诛,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,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。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,将建文元年、二年、三年、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,次年改为永乐元年。他对朱允炆之死并不相信,多次派人外出查询。那胡濙便是他派往江浙各地名山大川,以寻找仙人之名去访寻朱允炆的下落。多年来一直未果,朱棣亦总耿耿于怀,今日萧仪无意中一句三朝,明显将朱允文算在内,朱棣顿时心生怒意,便有意发难。

    这里萧仪也意识到失言,忙叩头道:“陛下恕罪,臣一时失口,罪该万死。”连连以头磕地,碰地有声。朱棣哼了一声,许久方道:“恕你无罪,平身起来。”

    萧仪方才释了口气,却不敢起来,只是微微直起上身,额头已然渗出血来。朱棣道:“既如此,你继续讲来。”

    萧仪忙又叩首,道:“迁都之后诸事不便,且弃绝皇脉与孝陵,有违天意,陛下聪明睿智,请勿轻信小人之言,拂逆上天之意,微臣恳请陛下明断,还是迁都回南为上策。”

    阿狸听到此处,忍不住拉了下朱高燨,悄声道:“这个书呆子,怎地如此宁顽不灵。”想那朱棣方才恕他无罪便是要他更改立场,不要与他意见相左,谁知萧仪并没领会朱棣意图,依然坚持不应迁都北京,要朱棣把首都迁回南京去。

    朱高燨也无可奈何,低声道:“他怕是自寻死路了。”

    他话音未了,果然朱棣大声喝斥道:“住口!”

    群臣吓得全部匍匐于地,不敢言语。朱棣从龙椅上站起来,向城楼下瞪视片刻,道:“汝等只是在那里显书生意气,呈口舌之能,何曾真正想过国家安然?朕迁都北京,意欲何为,尔等真正明白么?”

    朱棣顿了下,方道:“高皇帝之时,北方防务由朕与宁王负责,一直以来北方安稳,百姓安居。后来诸藩王迁居于内地,致使北方边陲空虚,蒙古部落每每侵我边境,扰我之民,皆因北边无人镇守之故,故朕二十余年来,虽然定都南京,但常年北巡,以防北边不测。常此以往,朕日夜思之,想昔日唐朝之时注重守外虚内,致使藩镇割据自乱天下,宋朝却走相反之路,侧重守内虚外,更使辽金虎视眈眈而后被灭。此两朝教训,令朕借鉴,要想大明朝长治久安,须得另行迁都,南京路途遥远,一旦有战事发生,对北方边界鞭长莫及,朕思之再三,便决定天子镇守国门,迁都北京。这样以来,便可以保我大明不受边境困扰,国泰民安。此决定,早时也与尔等细细讲说过,尔等以前并不反对,今日迁都已然完结之时却是大肆反对,且又搬出高皇帝来。迁都乃是大事,怎忍尔等出尔反尔,尔等居心何在?!”

    朱棣其实只说出北迁是由于北边防务需要,还有一个原因他不能说出口,便是他发动靖难之战,战领南京后,对建文诸臣大肆屠杀,建文皇帝的支持者,多为江南本地之人,是以朱棣的作法已引起他们的不满,双方结怨甚深,如果都城再建立在南京,怕是不利于他以后的统治,所以他早就有迁都北京的打算。但这个想法他不能说出来,只能借边防戍守发挥,将都城迁到他的大本营北京去。

    此时朱棣已然大怒,又见群臣两日来仍纠结迁都之事,心中厌烦,更听萧仪之语中提及建文皇帝朱允炆,更怒不可遏,当即喝道:“朕着尔等午门讨论,实为想出对国对民有利之计,尔等却只顾口舌争辩,想分个输赢,把国家大事抛之脑后,朕要尔等何用之有?!”

    语毕喝道:“萧仪身为吏部主事,却言语乖谬,蛊惑人心,更诽谤朝政,攻击朝廷。此等奸佞小人,不诛之不以平振朝纲!来人,将萧仪拿下,拖出午门,立时斩了!”

    阿狸听到此处,禁不住啊呀一声,忙又捂住嘴巴。朱瞻基扭头看去,正好看到阿狸,方才并不在意这个小长随,此时才认出来是阿狸,他也不禁咦了一声,又见朱棣侧目来看,忙挡住他的目光,不安地扭动下身子,面带歉意低下头来。朱棣瞥了他们一眼,没有理会。

    城楼下边早有侍卫上前拉过萧仪来,萧仪叩头长呼道:“陛下冤枉啊!陛下!”却被人扯将起来,拉至远方。

    那帮言官早已跪倒一片,朝上哀求道:“请陛下饶萧仪一命。”

    朱棣黑着脸道:“杀一儆百方能令尔等警醒,起到些作用。尔等若敢再出言相求,便与他一起赴死去吧。”

    不多时,便有人捧上萧仪的人头过来,鲜血淋淋,阿狸自是不敢瞧,躲在朱高燨身后瑟瑟发抖,心中暗暗骂这个朱棣确实视人命如草芥,说杀便杀,残暴之极。那些下边跪着的官员,见到萧仪首级,亦吓得腿脚发软,有胆小者竟然昏倒过去。

    这里朱棣又冷冷道:“尔等只知偏安金陵,醉于江南温柔水乡,焉知北方边境不稳,江南又何来歌舞升平?朕定都北京意已决,日后若再有这般借机生事毁谤朝廷之人,朕定治罪不饶!”

    下边吕震等拥护迁都的部院大臣忙叩首高呼道:“陛下圣明!”

    那些言官却是面色灰土。忽然一人直起身来,爬上前道:“陛下!”

    朱棣一看,却是翰林侍读邹缉。朱棣沉下脸来道:“你也要来效仿萧仪么?”

    朱瞻基登时提起心来,原来这个邹缉曾经教过他,是他最早的老师。此时皇上正值盛怒,他却挺身而出,不是往枪口上撞么?一时心中焦急起来。

    那邹缉朗声道:“陛下定迁都国策,臣不敢枉加反对。只是数年来,营建北京、长陵,开通大运河等各种浩大工程,大量征派劳力,加收苛捐杂税,消耗之大不计其数,更有不良官吏贪污克扣,致使百姓赋役沉重,不堪其苦,且又连年水旱天灾,多地百姓已然食不果腹,流离失所,却还要交纳各种赋税,百姓苦不堪言。如若朝廷不整治,长此以往下去,必然招致民心动荡,国家不稳。臣请陛下明察,为社稷着想,请暂停各大营建工程,遣散劳力,减免赋役,惩治贪官,赈济灾民,并请将首都迁回南京!”

    朱棣刚开始还听进去,后来一句却又是让他迁回南京,他心中怒火又升了起来,喝道:“大胆!”

    众人的心又提了起来。眼见朱棣杀心又起,忽然夏元吉噗通一声跪倒在地,道:“陛下恕罪!”

    众人皆是一怔,朱棣也不禁道:“夏卿何罪之有?”

    原来夏元吉是当朝户部尚书,他是与部院大臣一派,赞成朱棣迁都。朱棣也一向视他为心腹,极其倚重。夏元吉眼见朝中大臣这两日为着迁都之事争论不休,皇上明显已有不耐之意,如此下去必然又是一番杀戮。他于心不忍,便出来道:“陛下,朝中言官按照皇上旨意,言明迁都的不利之处,实在并无错处,他们亦并非反对陛下政策,错只错在我们这些各部院大臣,没能尽职尽责完成陛下大计,致使出现种种失误,造成今日之局面。臣等有失职之罪,请陛下处罚臣等。”

    下边吕震听了,心中暗骂夏元吉多事,在皇上面前替言官说话。

    朱瞻基在旁边也忙道:“皇爷爷,言官职责却是负责监督上谏,他们言语激烈些,皇爷爷胸怀宽阔,不要与他们一般见识。”

    朱棣嘿然无语,挥手令夏原吉起身,又对着城楼下面看了半天,方道:“邹缉直言犯上,着人,先行押入大牢,听候处理!”

    下边有侍卫立时上前将邹缉押了下去,朱棣道:“还有人有话说么?”

    下边的人哪里还敢说话,一时都噤喏寒蝉。朱棣道:“既然都无话可说,那便散了吧。”

    城楼下各个官员忙齐声叩谢,慢慢地站起身来,想是跪得久了,许多人直不起身来,在原地呆了许久,方才慢慢地离去了。

    朱棣就站在城楼之上,看着那些官员逐渐离去。最后只剩下空旷的广场,肃穆庄严。朱高燨朱瞻基与夏元吉陪在朱棣身边,却是心中惴惴。

    蓦地只听朱棣道:“阿狸,出来吧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朱瞻基心中一惊,不知何时皇上已发现了阿狸。却不知朱棣上城楼后,虽不在意朱高燨身后的小太监,但听到阿狸呀的一声,随后又见朱高燨满脸惊慌,朱瞻基又刻意遮掩,他便猜出来一二。此时朱棣微微侧过脸来,只见朱高燨身后慢慢探出一张俏脸来,先是紧张地看看朱棣,待看到他脸色缓和,方才走了出来,对着朱棣盈盈一拜道:“皇帝陛下万岁!”

    她一身小太监装束,却行女子之礼,朱棣不禁一笑,道:“你怎么不跟着女官学习,跑到这里来看杀人么?”

    阿狸忙双手一摇,道:“早知道这么吓人,打死我也不要来的,还不如跟着姑姑学习女德呢。”她想起那个血淋淋地首级,兀自心惊。

    朱棣取笑道:“还以为你胆子挺大,原来也是这般小。”

    说着朱棣便欲转身离去,却又回头对朱高燨与阿狸道:“你二人随我来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与阿狸相互看一眼,只得跟在皇上后面,一行人下了城楼,一路踱着,不觉来到御花园中,朱棣只不言语,后面跟着的人也不敢多言。此时已是初冬,北京的天气寒冷,园中菊花开得正旺,色泽艳丽,花团锦簇。

    众人看得鲜花盛开,不觉心中一亮,方才积郁的心情似乎敞亮许多,朱棣亦是如此,他指着些绿菊花,对阿狸道:“闻听你喜爱花草,这些菊花便赏了你罢。”

    阿狸莫名其妙,却也马上道:“谢陛下恩典。”

    朱棣环视众人一下,道:“你等怎么不说话?”转而对夏元吉道:“夏卿家,午门论辩之事,你不准备对朕说些长篇大论么?”

    朱棣知道这些文人向来爱较真,今日午门迁都之争,是他硬给压了下去,这些人心里不服在所难免,他作好了再与他们打嘴仗的准备,是以先向夏元吉开口。夏元吉跟随朱棣多年,很是了解于他,所以一直未开口,没想到朱棣倒首先对他发问。

    夏元吉忙道:“自古定都是大事,陛下十几年前就决定北迁,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。吾辈只应当追随陛下完成此大计,焉有阻碍大计实施之理?陛下圣明,微臣不敢有异议。”

    阿狸心道这个夏元吉脑袋倒也灵光,知道随机应变,不似萧仪等迂腐大臣只一根死脑筋在皇上面前之乎者矣。她偷偷看看朱高燨,一竖大拇指,朱高燨则微微一笑,二人心意相通,朱高燨明白她心里所想。

    朱棣闻得夏元吉之言,嗯了一声,漫不经心地又道:“杨士奇、杨荣呢?方才朕观看城楼之下,他们并不在那些官员之中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朱瞻基夏元吉又是心中一惊,三人皆明白皇上什么意思。杨士奇杨荣是太子朱高炽的心腹,此时朝廷上下都已知晓,朱棣当然心里也明白。此次午门辩论,各帮各派议论纷纷,却唯独不见太子一派的反应,杨士奇杨荣更不在人群之中。朱棣心中纳闷,按以往看来,太子朱高炽的人一定会站在言官一派,此次反应却甚是奇怪。

    朱瞻基看看夏元吉,夏元吉心中会意,忙对朱棣道:“回陛下,杨士奇早些日子因其母有恙告假,在家侍病。杨荣却是前日公干,往苏州去了。”

    阿狸瞥见不远处一朵黄色菊花娇艳欲滴,不觉走近前来,用手抚摸再三,正思量要不要掐下来,朱高燨也来到她身边,轻声道:“又想吃了?”

    阿狸嘿嘿一笑,用眼睛余光斜了那三人一眼,道:“跟他们呆在一起怪闷的,你快想法子离开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轻轻摇头道:“现在还不行,再等片刻。”阿狸道:“你太子哥哥此番精明,不参合到迁都之争里面,想来个明哲保身,却不想你父皇还是不放过他,总想问问他的意思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微笑道:“太子哥哥总要跟着父皇的决策走,这个定是不错的。”阿狸斜睨他一眼,道: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。恐怕这也是你教他的吧。”朱高燨摇头道:“这个道理他总是懂得,哪里用我来教。我却是连你也教不得的。”

    阿狸咬咬牙道:“你涮我啊,我看这里面少不了你的教唆呢。哼,你想教我啊,再过六百年吧。”

    却忽听朱棣道:“你二人在那里作些什么?”

    二人忙直起身来,朱高燨笑道:“阿狸说父皇只送她绿菊花过于单调了,还想讨要些其它颜色的菊花来。”阿狸听他信口说来,顿时傻眼,忙道:“我哪有说……”却被朱高燨拉到一旁,她正要瞪起眼来,朱高燨已伸手将那朵黄菊花摘下,递与她,道:“你不是想吃这个么?”又在她耳边轻声道:“配合一下。”

    阿狸见状,无奈何接了过来,立马展现一个招牌的甜美笑容,朱高燨忍不住又低声道:“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这样子的笑容只能在我面前出现,你只不听!”

    那边朱棣听到朱高燨说阿狸还想要其它颜色的菊花,便笑道:“小妮子倒也贪心,那绿菊花乃花中极品,极难栽培,朕本想着赐你些珍品,你却又想要其它的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笑道:“有百花才能争艳,如果单单一种绿菊花,岂非过于单调些,哪里还能去争奇斗艳呢。”阿狸心里一动,亦笑道:“可不是?想想如果春天里只有一种花儿开放,哪里还有什么春光明媚姹紫嫣红之说呢?百花争艳,便是这个争字才能春意盎然,热闹十分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心中会意,笑道:“如你所说,万物有争方能有所进益?”阿狸点头道:“正是。物竞天择是天地间亘古不变的定律,万事万物要有竞争,才能生存发展,反之则如一潭死水,最后还不是死悄悄了?”

    朱高燨笑道:“先秦时诸子百家争鸣,韩非子曾言:‘多事之时,大争之世’。晏子亦曾言:‘凡有血气,皆有争心’。他们说的怎一个争字了得?”

    阿狸拈起手中的花菊花闻了一闻,揪了一瓣放进嘴中,道:“那些都是老夫子们的道道,我一个小女子不懂得。我只知道这黄菊花与绿菊花摆在一起争斗一下,方能显得绿菊花更为吸引人些。”

    两人一唱一和,看似如寻常小儿女家嬉戏玩笑。朱棣岂能猜不透两人话里话外所指,他哼了声,反问夏元吉道:“夏卿家,你觉得这个争字如何理解呢?”

    阿狸心中好笑,这个皇上,不能拿他儿子怎么样,却去为难臣子。果然夏元吉愣了半天,只得道:“回陛下,孔子曰: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。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。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。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。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,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,臣不可以不争于君。”

    阿狸听得夏元吉一番言语,不禁白目相对,道:“这夏老头总不说人话。”遂扯了朱高燨一下,道:“求翻译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呵呵微笑,便将夏元吉的话翻译了一下,这些言语的意思是:以前天子有七个议政官员,虽然天子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,但是他还不会失去天下。诸侯有五个议政的官员,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邦国的法则,但是他还不至于失去他的国家。士大夫有三个议政的官员,虽然他不能掌握治理封地的法则,但是他还不会失去他的封地。一个君子拥有了会批评他的朋友,那么他一身都不会远离美好的名誉。做父母的拥有会和自己争论的子女,那么做父母的就不会陷入不符合义理的错误。所以当面对不符合义理的事情的时候,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和父母亲争论,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和君王争论。

    朱棣听了他的话语,却不作声,过了一会儿,他道:“来人,将各色菊花都给芳华苑送去。”

    阿狸一愣,朱高燨忙推了她一下,她方才醒悟过来,道:“多谢陛下。”

    朱棣斜了她一眼,道:“小妮子心思倒鬼。”朱高燨正要发笑,朱棣也盯了他一眼,道:“你也跟着学会耍心机了。”朱高燨忙道:“儿臣不敢。”阿狸亦忙分辨道:“这可不是我教的。”

    朱棣不理二人,地夏元吉道:“夏卿家,那个邹缉过两日你便放他出来吧。还有赋税徭役,你等且去商议,看哪些过于沉重,便减轻些来。”夏元吉忙点头领命,心中喜不自禁。

    朱棣忽道:“阿狸,你偷偷跑出来的吧?女官可知道?”

    阿狸此时方才清醒过来,想到阿松还在那里冒充于她,眼看日头已西斜,不知他与阿青怎么应付紫萱女官。想到此时她不禁啊呀一声道:“这下可晚了,要让紫萱姑姑发现了呢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被她吓了一跳,道:“发现什么呢?”

    阿狸苦着脸道:“阿松在那里冒充我呢,如果被人知道了,他会不会挨打?”朱高燨双目睁起,不解道:“他怎么冒充你呢?”阿狸没好气地道:“当然是让阿青将他打扮成我的样子呆在房里了。”

    朱高燨苦笑道:“真是服了你。还以为你只是借了他的衣服,没想到连他的人也借去了。”又见阿狸瞪他,便摊开双手,悻悻然道:“你别看我,要是让女官发现了,那他只好等着挨板子了,不止他,连阿青也在所难免。”

    阿狸闻言马上起身就跑,刚跑几步复又回来,对着朱棣一揖道:“陛下,阿狸先告退了。”又往芳华苑跑去。

    朱高燨忙道:“你慢些!”对着朱棣急道:“父皇我也告退了。”随着阿狸一路而去。

    朱棣被二人弄得一愣一愣,见两人跑远了,诧异十分,摇摇头道:“燨儿怎么这般失态起来了?”

    朱瞻基微微笑了下。夏元吉心道跟着那个阿狸,便是神仙也会毛躁起来,又感慨朱高燨原本神仙一般的人品,生生被这个女子带坏了。

    却说阿狸一溜烟般跑到芳华苑,冲朱高燨挥手,令他躲开,朱高燨也忙隐于大树后面。

    阿狸先是探头往里面瞧了下,慢慢地进了院子,却见院内人来人往,原来方才朱棣令人赏了菊花,现在搬了进来。阿狸便混在其中,右手端起一盆菊花来,正要找机会开溜,却正好撞到一个侍女身上,抬头看去,是孙宛儿的侍儿迎春,那个迎春见她作小太监装扮,倒是骇了一跳,又忙冲她摆摆手,指了指后面,阿狸忙举起花来遮面,转过身去,只听得后面一阵声音嘈杂,有人问道:“丁姑娘身子怎么样了呢?”

    阿狸听得是紫萱的声音,心便提了起来,一眼看到旁边一株大桂树,她便偎在树边。只听一个侍女回答道:“方才又去瞧过,她的婢女阿青只不让我进房间去,说是丁姑娘正睡着。”

    又听紫萱忧道:“我这便去瞧瞧,如果再不好转,就要请太医了。”

    阿狸心里一惊,思想如何赶到紫萱之前回到房间去才好。

    又听紫萱道:“皇上陛下赏的菊花,你看着着人好好摆放了,不得有一点马虎。”

    听得脚步声渐去,正焦急之时,迎春跑了过来,轻声道:“快,随我来。”转身往里面走,阿狸忙跟在后面。迎春悄声道:“我让小丫头先在那里绊住紫萱姑姑一会儿,我们快走。”

    阿狸大喜,远远看到紫萱果然停在那里与一个小侍女说着些什么,便忙与迎春小跑着,转过弯来到东边厢房。那阿青正在门口张望,一见她便释了口气,拉她进房间来,口里怨道:“姑奶奶,我脖子都伸得长了,你却才回来。”

    阿松从内室跑了出来,也是又惊又喜,想来是急得不得了,却也不敢出口来埋怨阿狸。

    阿狸笑道:“可是对不住了,一时忘了时间。”又对阿松道:“你心里害怕了吧?放心,不会害你挨板子的。”嘴里说着,与阿青急忙进内室更衣。

    刚刚将衣服换上,听到外面迎春的咳嗽之声,阿青急忙出来将阿松拉入内室里,嘱咐他不要出声,眼见来不及与阿狸梳头,便将她头发散开来披于脑后。两人忙出来到厅堂里面,只见紫萱带着两个侍女已到了门口。

    紫萱咋一看到阿狸,倒是一怔,狐疑道:“丁姑娘,不是身体不适卧床不起了么?”

    阿狸忙作势以兰花指状揉揉太阳穴,轻声道:“可不是么,方才一直头疼,在床上躺了这许久,又想着不能老是这么躺着,便强撑着起来活动一下子,方才略觉得好些了。”

    紫萱见她发丝散起,想是刚从床上起来,便道:“姑娘这头疼来得奇怪,看来还是找太医来瞧瞧的好。”

    阿狸摆手道:“不用了,想是前些日子路途颠簸,没有好好休息所致。我只需要静静将养几日,便无大碍了。”

    紫萱只好作罢,又忽然看到迎春,便奇道:“你不陪着你家姑娘,怎么在这里?”

    迎春忙笑道:“我们姑娘与胡姑娘也是担心丁姑娘的身子,着我来看下。如今看丁姑娘好些了,我这便回话去。”语罢笑着转身离去。

    阿狸道:“紫萱姑姑,我怕是这几日都不能听你教导了,只等身子清爽些了,再去聆听训教,可好么?”

    紫萱略微有些为难,但也只得道:“姑娘身子要紧,奴婢还是要找太医开些方子来调养一下。”

    两人又说了几句,紫萱便告辞。待她一走开,阿狸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,道:“这便是演戏了。我的演技如何呢?”

    阿青嘻嘻一笑,道:“先别夸你的演技,我还是先将阿松送走吧,他在这里一个下午了,急得头发都要白了呢。”阿狸笑道:“这可要怪你了,你怎么待客的?”阿青道:“我倒是想好好待客,可也要有这个心思啊。你一去不回,紫萱姑姑又着人来唤去听教导,我只好推说你身体不适,可没想到那些姑姑们一听倒急了呢,不时派人来问你身体如何如何,我哪里敢让她们进来看呢,只是每每推脱你睡着不让她们进来。为了以防万一,便让阿松蒙头躺在床上,我二人只忙着应付这些来人,哪里还有心思来好好招待他呢,他吓都吓死了呢。”

    说话之间,阿青便进去带了阿松出来,阿狸笑道:“阿松,你家殿下在门外大树下面等着你,你快去吧。”阿松急于离开这个是非之地,忙答应跟着阿青悄悄地出了房间,又一路小心着,出了院门,见到朱高燨不提。

    这里阿青回来,侍候阿狸吃些东西,阿狸也是累了半天,早早洗漱休息了。